张拉膜结构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年9月10日 点击数:2527
0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有许多新的材料问世, 从最初混凝土的发明, 到后来出现的建筑膜材料, 给建筑领域带来了春天。20世纪60年代, 膜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问世
对于膜结构振动特性, 国内外学者做出了一些研究。1999年, Vega等
以上学者均未研究阻尼与薄膜预张力的关系, 也并未给出预张力与频率的具体关系。本文通过自制的装置, 研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 不同大小的预张力对薄膜振幅、振动时间、振动频率和阻尼比的影响, 试验中膜材经纬两方向的预张力大小相同。
1 试验方案及试验装置
1.1 试验方案
试验膜材采用PVDF, 密度为 1 050 g/m3, 经纬拉伸强度分别为 4 200 N/5 cm、4 500 N/5 cm, 尺寸如图1所示, 并对拉伸端均匀切割107 mm, 位移测点取A、B、C、D 4点。膜材的夹板为上下两块厚度为10 mm的201不锈钢板, 螺栓采用M10×1.50×50, 具体尺寸如图2所示。经纬拉伸强度分别为84 kN/m和90 kN/m, 试验中对膜材施加的预张力控制在拉伸强度的5%~10%, 采用的是尹小明等
表1 钢珠速度 导出到EXCEL
Table 1 Speed of steel ball
|
速度种类 |
第1次 / (m/s) |
第2次 / (m/s) |
第3次 / (m/s) |
均值 / (m/s) |
|
1 |
10.21 | 9.95 | 10.35 | 10.17 |
|
2 |
15.12 | 15.32 | 15.16 | 15.20 |
1.2 试验装置
试验支架采用40 mm×40 mm的Q235方钢管, 厚度为2 mm, 支架为十字形, 中心区域为640 mm×640 mm, 总尺寸为 3 080 mm×3 080 mm, 高度为700 mm, 支架如图3所示。冲击荷载施加的发射器如图4所示。钢珠的速度用测速仪测量, 如图5所示。施加拉力采用量程为1 t的手动绞盘, 手动绞盘安装在支架的两端, 分别对膜材的经纬两方向施加大小相等的拉力, 如图6所示。拉力采用S型拉力传感器和力值控制仪表控制, 如图7、8所示, 拉力传感器量程为1 t。数据采集卡采用的是北京思迈科华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16通道的USB1212数据采集卡, 分辨率为12 bit, 采样率为100 k/s, 如图9所示。位移测量采用HG-C1200松下激光位移传感器, 量程为160 mm, 范围为200 mm±80 mm, 如图10所示。
2 试验结果
2.1 理论分析
对正方形薄膜经纬两方向同时张拉大小相等的预张力, 在不同速度钢珠的冲击荷载作用下, 可以得到位移时程曲线。根据文献
X (ω) =∫∞-∞x (t) e-jωtdt (1)
式 (1) 可以得出信号x (t) 的连续频谱, 但是实际在控制系统中得到的是离散信号x (nt) , 有限的离散信号x (n) (n=0, 1, …, N-1) 的DFT如下式:
式中:k=0, 1, …, N-1;
x=A0e-ntcos (p1t-α) (3)
式中:
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如下:
x=Acos (ωt+α) (4)
与式 (4) 相比, 一般称式 (3) 中的A0e-nt为阻尼振动的振幅
2.2 结果分析
对每种预张力施加2种不同的冲击荷载。图11是测点A在15.20 m/s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振动位移时程曲线。从位移时程曲线看, 随着预张力的递增, 振幅和振动的时间不断变小, 振幅呈指数函数衰减, 这跟理论上振幅函数A0e-nt一致。
表2中振动持续时间取振幅10%对应的时间,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当预张力超过6 kN/m时, 最大振幅和振动时间都趋于稳定, 说明预张力超过6 kN/m时, 预张力大小对薄膜的振幅和振动持续时间影响不大。图12是振幅包络线的指数拟合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预张力超过6 kN/m时, 振幅包络线几乎重合, 这也可以发现, 预张力超过6 kN/m时, 预张力大小对薄膜的振幅和振动持续时间影响不大。
表3是测点A在10.17 m/s和15.20 m/s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振幅谱。从表3可以看出, 在10.17 m/s和15.20 m/s的冲击荷载作用下, 频谱图中的频率随着预张力的增大而增大。从表4测点 A的振动频率也可看出, 薄膜在同种预张力张拉下, 受到不同的冲击荷载作用, 表现出的频率是一致的, 这说明薄膜的固有频率与自身的特性有关, 与冲击荷载大小无关。由表5可知, 在同一速度荷载作用下, 薄膜4个测点的频谱是相同的, 薄膜振动所表现的主振型只有一种。
从图13 (a) 可看出, 频率随着预张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呈线性关系。图13 (b) 是频率的均值与预张力的线性拟合, 可知ω=3.059 17N+10.613 75, 其中ω表示频率, N表示经纬方向的预张力, N≠0。
从表6中可以看出, 薄膜在2种不同冲击荷载作用时, 阻尼和阻尼比都很接近, 说明阻尼、阻尼比和冲击荷载的大小无关。从图14和图15分别可看出, 阻尼和阻尼比随着预张力的递增而不断增大, 并呈线性关系。理论上当薄膜的预张力越大, 薄膜的固有频率就越大, 薄膜的振动速度也就越大, 则薄膜受到空气的压力也就越大, 故阻尼就会越大, 这与以上试验得出的规律相符。图16是阻尼比的均值与预张力的拟合曲线, 得出ζ=0.039 65N+0.060 57, 其中ζ表示阻尼比, N≠0。同时可知, 阻尼比ζ?1, 薄膜发生振动是处于欠阻尼振动的状态。对于采用PVDF1050G膜材的膜结构, 不同预张力下的阻尼比的取值可参考此关系线性插入求出。
表5 测点A、B、C、D在15.20m/s时的振动频率ω 导出到EXCEL
Table 5 Vibration frequencies of A, B, C and D test point at 15.20 m/s Hz
|
测点 |
1 kN/m |
2 kN/m |
3 kN/m |
4 kN/m |
5 kN/m |
6 kN/m |
7 kN/m |
8 kN/m |
|
A |
12.87 | 15.10 | 21.37 | 24.15 | 26.28 | 29.76 | 31.15 | 34.33 |
|
B |
12.63 | 15.13 | 21.42 | 24.28 | 26.35 | 29.24 | 31.20 | 34.33 |
|
C |
12.85 | 15.21 | 21.45 | 24.06 | 26.39 | 29.62 | 31.32 | 34.21 |
|
D |
12.87 | 15.10 | 21.38 | 24.28 | 26.51 | 29.79 | 31.15 | 34.33 |
表6 测点A阻尼、阻尼比与预张力的关系 导出到EXCEL
Table 6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ping, damping ratio of A test point and pretension
|
阻尼与 阻尼比 |
速度 / (m/s) |
预张力N/ (kN/m)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阻尼 |
10.17 | 1.443 | 3.170 | 3.747 | 4.187 | 5.436 | 8.451 | 11.390 | 13.998 | |||||||
|
|
15.20 | 1.616 | 2.736 | 3.400 | 4.162 | 5.793 | 8.164 | 11.398 | 14.185 | |||||||
|
阻尼比 |
10.17 | 0.112 | 0.210 | 0.174 | 0.172 | 0.221 | 0.285 | 0.368 | 0.406 | |||||||
|
|
15.20 | 0.126 | 0.181 | 0.159 | 0.172 | 0.220 | 0.274 | 0.366 | 0.413 | |||||||
3 结 论
试验通过自制的薄膜试验支架, 研究薄膜在冲击荷载作用时, 不同大小的预张力对薄膜振幅、振动时间、振动频率和阻尼比的影响。用激光位移传感器采集4个测点的位移变化, 分析测点的振幅、振动时间、振动频率、阻尼比的变化规律, 得出以下结论:
1) 薄膜在冲击荷载作用下, 随着预张力的递增, 振幅和振动时间不断变小, 当预张力超过6 kN/m时, 最大振幅和振动时间都趋于稳定, 同时振幅呈指数函数衰减;
2) 薄膜振动频率与自身特性有关, 与冲击荷载速度大小无关, 同一冲击荷载作用时, 薄膜振动的主振型只有一种, 得出预张力与频率的关系为ω=3.059 17N+10.613 75, 此式可供膜结构设计参考;
3) 薄膜振动的阻尼比ζ?1, 可知薄膜发生振动是处于欠阻尼振动的状态, 得出阻尼比与预张力的关系为ζ=0.039 65N+0.060 57, 此式可供膜结构设计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