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作用下索膜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6日 点击数:1825
近年来, 索膜结构的百富策略白菜网得到长足发展。但该类结构跨度大、自重轻、刚度小、自振频率低, 风荷载是该类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控制荷载[1]。风敏感结构具有明显的几何非线性, 王广勇、薛素铎[2]对索膜结构的风压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构与风场的流固耦合作用较为显著; 沈世钊, 武岳[3]通过风洞实验来分析研究风与索膜结构的耦合作用。本文充分利用结构分析软件ANSYS, 实现索膜结构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 研究流固耦合效应时风对索膜结构风振响应规律。
1 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
在结构风工程中, 风场一般可视为粘性不可压缩流场。流体运动控制方程中的动量方程表示为
∂vi∂t+vj∂vi∂xi=fi+1ρ∂τij∂xj (1)∂vi∂t+vj∂vi∂xi=fi+1ρ∂τij∂xj(1)
本构方程为
τij=−pδij+μ(∂vi∂xj+∂vk∂xi) (2)τij=-pδij+μ(∂vi∂xj+∂vk∂xi)(2)
连续方程为
∂vi∂xi=0 (3)∂vi∂xi=0(3)
式 (1-3) 中, vi—xi方向上的速度;μ—流体的动力粘性系数;fi—单位质量流体受到的体积力分量;ρ—流体密度;p—压力;τij—应力张量分量;δij—Krenecker符号。
在风与结构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中, 以流体域与结构域在公共边界上的变形作为协调条件。因此, 流体流动的拉格朗日描述不再适用, 故引入任意拉格朗日-欧拉 (Arbitrary Lagrangian Eulerian, ALE) 描述。
ALE描述下的粘性不可压缩N-S流体控制方程的动量方程变为
∂vi∂t+(vj−wj)∂vi∂xj=fi+1ρ∂τij∂xj (4)∂vi∂t+(vj-wj)∂vi∂xj=fi+1ρ∂τij∂xj(4)
式 (4) 中, wj—xi 方向上网格的运动速度。
2 结构振动的控制方程
结构振动的控制方程表示为
tρ[d2tuidt2+ηdtuidt]=t0τij,j+tfi (5)t0τij=tρ0ρ∂txi∂0xk∂txj∂0xlt0skl (6)t0sij=0ρtρ∂0xi∂txk∂0xi∂txlt0τkl (7)tρ[d2tuidt2+ηdtuidt]=0tτij,j+tfi(5)0tτij=tρ0ρ∂txi∂0xk∂txj∂0xl0tskl(6)0tsij=0ρtρ∂0xi∂txk∂0xi∂txl0tτkl(7)
式 (5-7) 中, tui—结构在t时刻的位移分量; 0ρ—初始时刻的材料密度;tρ—t 时刻的材料密度;tfi—t时刻的体力分量;η—质量比例阻尼系数;t0τij—t时刻的柯西应力张量分量;t00tsij—t时刻第二匹奥拉-柯西霍夫应力张量分量。
3 流体结构耦合算法
耦合方程可采用直接耦合法或迭代耦合法求解。迭代耦合方法比直接耦合法稳定性差, 但容易通过计算机计算可用于大型复杂结构的分析, 因而得到广泛百富策略白菜网。本文采用迭代耦合法对索膜结构流固耦合风振响应进行数值模拟。 主要步骤如下:
(1) 以未变形的结构作为流体的计算边界, 计算流体流场, 得到作用在结构表面的压力;
(2) 将该压力作用于结构, 使结构产生变形, 根据结构的变形修改流体边界及流体网格, 重新进行流体计算分析。
(3) 重复迭代 (1) 和 (2) 直到流体和固体界面两次计算的压力差达到设定的收敛标准。
4 数值模型与算例分析
利用ANSYS, 对鞍形索膜结构进行流固耦合分析, 考察流固耦合作用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4.1 有限元模型
结构外形为正方形, 对角线距离为10m, 高度4m, 离地4m, 矢跨比2:5, 结构4角点固定, 4条边为柔性边索, 如图1所示。膜面的厚度为1mm, 初始预张力σ=20N/cm, 弹性模量E=2.55×108N/m2, 张拉刚度Et=2 550N/cm, 剪切刚度Gt=800N/cm, 泊松比γ=0.3, 热膨胀系数α=10/℃;边索的横截面积为 0.000 1m2, 初始预拉力T=30kN, 弹性模量E=1.5×1011N/m2, 抗拉刚度EA=3×104kN。


有限元建模时, 索单元采用空间铰接2节点杆单元LINK 10, 膜体单元采用3节点三角形平面应力单元SHELL41。采用小弹性模量法进行初始找形, 找形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得, 找形后薄膜的初始应力范围为0.184×107~0.197×107Pa, 则初始预张力为σ= 18.4~19.7 N/cm, 两者相差7%;不平衡位移仅为0.003 06m, 空间膜面积为46.143m2, 找形的结果基本上满足要求。
4.2 风场流体域模型
风场流体域如图3所示, 流体域采用FLUID142单元, 流体域大小60m×30m×15m, 结构距入口距离20m, 结构距侧壁距离10m, 场地类型为B类, 地面粗糙度指数α=0.16, 风向角取0°, 入口风速为30m/s。对流体域进行网格划分, 采用六面体非结构网格, 网格数量6 000, 各壁面的网格大小和边界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流体域的各壁面网格大小及边界条件设置 导出到EXCEL
Tab.1 Wall grid size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set of fluid
边界 |
网格尺寸 /m |
壁面类型 |
进流面 |
1.5 |
入口风剖面:vz=v× (z/10mm) α 湍流强度:I=0.1 (z/zg) -α-0.05 湍流特征长度: l=0.1m 其中:α=0.16, zg=350m, v=30m/s |
出流面 |
1.5 | 开口 |
地面 |
1.5 | 无滑移壁面 |
侧壁/顶壁 |
1.5 | 自由滑移壁面 |
薄膜上面 |
0.5 |
无滑移壁面 |
薄膜下面 |
流固耦合面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图4为耦合作用下索膜结构的应力和位移图, 耦合作用下索膜结构的应力范围为0.179×107~0.196×107N/m2, 索膜结构的位移最大值为0.693m;图5为不考虑耦合作用下索膜结构的应力和位移图, 不考虑耦合作用下应力范围为0.180×107~0.197×107N/m2, 索膜结构的位移最大值为0.767m。

对比图4和图5知, 在不考虑耦合作用和考虑耦合作用的情况下, 膜面的风压分布基本一样, 在迎风面出现负压区, 边缘附近风压较小, 高负压区出现在迎风面的中部, 中部为高正压区。最大位移都出现在背风面, 中部位移较小。考虑耦合作用与不考虑耦合作用相比较, 位移减小9.6%, 应力减小0.5%, 这说明流固耦合作用对结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 结 论
1) 在不考虑耦合作用和考虑耦合作用的情况下, 风压的分布形式基本一样, 在迎风面出现负压区, 边缘附近风压较小, 高负压区出现在迎风面的中部, 中部为高正压区。
2) 考虑耦合作用时相应的位移与应力较不考虑时有所减小。因此, 耦合作用对结构起抑制作用, 即在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时结构抗风设计比考虑耦合作用较安全, 但是没有达到结构的最优设计。为了使结构设计更经济合理, 应该考虑索膜结构的耦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