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膜厚度对铜膜结构和光电学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4日 点击数:2928
铜薄膜具有低电阻率、高抗电迁移能力和良好导热性能等独特的性质,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作为互连材料得到广泛的百富策略白菜网[1,2,3,4,5].纳米厚度的铜薄膜, 其性质与块材有较大区别, 光电学性质有明显的尺寸效应, 并与薄膜制备工艺有较大关系.在先前的研究中, 人们已经采用各种方法来制备铜薄膜, 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铜薄膜的生长[3,6], 结构形貌[1,2,7], 光学性质[2,7,8]和电学性质[5,8,9]等特性的影响.例如, 范平等[8]研究了离子束制备的不同厚度铜薄膜的光学性质, 发现了铜膜的最小连续厚度为33 nm;而Liu等[9]研究了厚度小于40 nm的热蒸发沉积铜薄膜的电阻随厚度变化的规律性, 说明了薄膜的表面粗糙度与薄膜的电阻之间的关系;Savaloni等[7]则研究了不同沉积速率对倾斜沉积铜薄膜光学性质的影响;但是, 在这些研究中, 研究不同厚度铜薄膜的光电学综合性能的详细报道还较少见.
由于铜薄膜的光电学性能不仅与薄膜的厚度有关, 而且与薄膜的沉积工艺条件相关;为了更好地百富策略白菜网铜薄膜, 笔者采用热蒸发技术在玻璃基片上低速率沉积100 nm以内不同厚度的铜薄膜, 研究薄膜厚度对其结构和光电学性质的影响, 发现纳米厚度铜薄膜的光学吸收与其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
1 实验
利用DM-450A型热蒸发真空镀膜机, 蒸发舟为钼舟, 高纯铜片 (纯度高于99.9%) 为蒸发源材料, 在BK-7玻璃基片 (25 mm×25 mm×1 mm) 上制备不同厚度的薄膜.镀膜前, 基片用丙酮、无水乙醇溶液清洗, 以去除表面污物, 烘干待用.沉积前真空腔气压为3×10-3 Pa, 热蒸发时的气压为4.5×10-3 Pa, 蒸发电流在135~140 A之间, 基片温度为室温, 基片随样品架旋转, 低速率沉积 (约0.04 nm/s) , 以获得均质薄膜;薄膜厚度由石英晶体膜厚仪监控.
用Y2000型X射线衍射 (XRD) 仪 (铜Kα辐射) 测量薄膜的微结构, 扫描范围从20~70°, 步长0.03°, 采样间隔为1 s;用SPI 4000型原子力显微镜 (AFM) 观测薄膜的表面形貌, 面积为5 μm×5 μm;薄膜的均方根 (RMS) 表面粗糙度、表面颗粒平均尺寸等参数由AFM软件计算获得;薄膜的透射、反射光谱用UV-245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 波长范围为200~900 nm;用Van der Pauw方法[10]测量薄膜的表面电阻并计算相应的电阻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构和表面形貌
对不同厚度样品进行XRD测量, 发现当薄膜厚度小于32.0 nm时, XRD图像中没有明显的衍射峰, 表明低于此厚度时, 薄膜为微晶或非晶铜.图1为4个不同厚度样品的XRD谱, 4个样品均在43.3°附近出现了衍射峰, 与标准XRD卡片 (#04-0836) 对比, 可知该衍射峰为Cu (111) 面衍射峰.随着膜厚的增加, 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强.其主要原因是, 铜是面心立方结构的材料, 其 (111) 面的原子面密度最大, 原子面密度较大的晶面, 其表面能较小, 有利于晶面的生长.
铜薄膜的晶粒尺寸可以采用Sherrer公式[11]计算
D=kλbcosθ‚ (1)D=kλbcosθ‚(1)
其中, k为常数, 对球状晶粒, 取0.89;λ为X射线的波长 (0.154 06 nm) ;b为衍射峰的半高宽;θ为衍射角.计算获得的晶粒尺寸D见表1, 随薄膜厚度的增加, 晶粒尺寸不断变大.
表1 样品的衍射角2θ和对应的晶粒尺寸D 导出到EXCEL
| 薄膜厚度/nm | 2θ/ (°) | D/nm |
| 32.0 | 43.40 | 14.4 |
| 41.8 | 43.36 | 15.8 |
| 62.8 | 43.28 | 16.7 |
| 98.0 | 43.27 | 26.7 |
图2 (a) - (c) 是厚度分别为6.7, 20.8, 62.8 nm 3个样品的AFM表面形貌图像, 分别处于薄膜生长的岛状、网状和连续膜3个典型阶段[3,12].从图2 (a) 、 (b) 可以看出, 薄膜的表面比较粗糙, 起伏较大, 高度差分别达到53.85, 24.08 nm, 存在明显的空洞等缺陷.而图2 (c) 中, 膜与基片很好地粘合在一起, 表面致密、平整、规则, 颗粒均匀.3个样品的颗粒尺寸由AFM软件计算得到, 分别为164.2, 78.5, 72.0 nm, 由此可见, 随膜厚的增加, 薄膜表面变得细腻, 致密, 薄膜的颗粒尺寸有减小.利用AFM数据处理软件, 计算薄膜的均方根 (RMS) 表面粗糙度.样品的表面粗糙度随薄膜厚度的变化比较复杂, 随膜厚的增加, 粗糙度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小, 然后再增加.
2.2 光学性质
对于厚度较厚的金属薄膜, 其光学性质已被广泛研究, 其特性与块体材料基本相同, 与膜厚无关.而对于厚度较小的超薄金属膜, 其光学性质有随膜厚变化的规律, 表面散射和晶界散射会造成光电学性质的经典尺寸效应, 进一步减小厚度, 将出现量子尺寸效应[12].图3为不同厚度铜膜的透过率曲线, 在紫外可见光区, 厚度为6.7 nm薄膜的最大透过率超过80%, 但随着膜厚的增加, 透过率逐步减少, 当膜厚接近100 nm时, 透过率几乎为零 (图3虚线) .在波长300 nm附近, 有强烈的等离子体吸收;而在波长580 nm附近, 透过率出现峰值, 由麦克斯韦理论可知, 这是铜带内跃迁引起的结果[8].
图4为薄膜的反射率随膜厚的变化曲线.反射率的变化比透射率的变化更复杂, 本实验中, 膜厚在0~62.8 nm范围内, 反射率随膜厚的增加而增加, 但随着薄膜厚度的进一步增大, 铜膜的反射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出现了下降并逐步稳定的情况 (图4虚线) , 这是因为膜层颗粒度变粗导致散射增加的结果[13].因此, 反射率呈现先增后减非单调变化的特点.
由薄膜的透射率T, 反射率R和几何厚度d, 依据公式[14]:
T=(1−R)exp−αd (2)Τ=(1-R)exp-αd(2)
可计算得到薄膜的吸收系数α, 由于薄膜的吸收包含了薄膜材料本身的吸收和光学散射导致的吸收, 所以有α=αabs+αsca[14], 其中αabs是由薄膜材料对光的吸收, αsca是由晶界、空洞、微缺陷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引起的光学散射吸收.
图5为波长在700nm处薄膜吸收系数随厚度的变化曲线.通过分析, 发现厚度较小的铜膜的光学吸收最突出的特点是, 其数值为膜厚的函数, 在11.5nm附近出现极大值和32.0nm附近出现极小值.以上述两个极值点为界, 将薄膜的吸收按厚度划分为Ⅰ区 (0~11.5nm) 、Ⅱ区 (11.5~32nm) 和Ⅲ区 (>32.0nm) 3个区间.结合薄膜的电学性质 (见图6) , 将吸收特性与电学特性对比分析, 发现铜膜的吸收、电阻率与薄膜生长不同阶段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在Ⅰ区间, 吸收随膜厚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在11.5nm附近, 吸收较高, 并出现极大值;在Ⅱ区间, 吸收逐步减少, 在32.0nm附近出现极小值;在Ⅲ区间, 吸收又缓慢增加.
光学吸收曲线的这种变化特性可从薄膜的表面粗糙度进行定性解释.薄膜的散射吸收包括体内散射吸收和表面散射吸收, 而表面散射吸收与RMS表面粗糙度 (LRMS) 正相关.为了说明RMS表面粗糙度与吸收系数的关系, 把5个不同厚度样品的RMS表面粗糙度数据一并画入图5.对比显示, RMS表面粗糙度的变化与吸收系数的变化有类似的趋势, 也可对应的划分为3个部分.在Ⅰ区, 薄膜开始生长, 玻璃基底不断被铜原子或原子团簇覆盖, 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离散的小岛, RMS表面粗糙度迅速增大, 散射增强, 导致吸收迅速增加, 当薄膜厚度达到11.5nm时, 粗糙度最大, 吸收达到极大值.在Ⅱ区, 随着生长的进行, 小岛变大并开始出现随机的连接, 岛与岛之间出现大量的空洞[12], 初始网状形成, 表面粗糙度开始减小;进一步沉积薄膜, 小岛间的空洞不断被填充, 表面逐步变得平整, 粗糙度进一步下降, 散射减少, 吸收相应下降, 在膜厚32.0nm时出现极小值;在Ⅲ区, 已经形成连续膜并结晶, 随着厚度的增加, 结晶越来越强 (见图1) , 薄膜的晶粒尺寸变得越来越大 (见表1) , RMS表面粗糙度相应变大, 导致吸收逐渐升高.由此可见, 吸收随厚度的变化与RMS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
2.3 电学性质
用Van der Pauw方法测量薄膜的方块电阻Rs, 根据公式ρ=Rsd计算铜膜的电阻率ρ;薄膜的电阻率 (含误差杆) 和对应的表面电阻随膜厚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在Ⅰ区, 无法测得铜膜的表面电阻, 此时铜膜处于岛状, 不能导电.随着膜厚的增加, 在Ⅱ区时, ρ和Rs发生剧烈的变化, 下降迅速, 表面电阻从649 Ω/□降到3.3 Ω/□, 对应的电阻率从746 μΩ·cm降低到10.4 μΩ·cm;这一区间, 薄膜处于网络状, 小岛不断长大, 并出现随机的连接, 初期连接通道较窄, 基底空间较大, 通道形成很迅速, 因而薄膜的表面电阻急剧减小, 后期随着膜厚的进一步增加, 通道加宽, 但加宽速度减慢, 表面电阻减小变得缓慢, 表现出非金属向金属过渡性质.当膜厚处于Ⅲ区时, 网状膜已转变为连续膜, 电学性质变化逐渐趋缓, 大于62.8 nm后, 其表面电阻和相应的电阻率都将缓慢地趋于一个稳定值, 这一阶段, 薄膜的导电性能表现为金属性质.因此, 在薄膜生长过程中, 电学性能经历了介质状态、过渡状态和金属状态3个阶段.铜膜的电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 表面和晶界对传导电子的散射是造成电阻率尺寸效应的重要原因[15] .
3 结论
用热蒸发方法在玻璃基片上沉积100 nm以内不同厚度的铜薄膜.结合薄膜的结构和光电学性质, 可以将薄膜按厚度划分为Ⅰ区 (0~11.5 nm) 、Ⅱ区 (11.5~32 nm) 和Ⅲ区 (>32.0 nm) 3个区间, 其中Ⅰ区为岛状膜, Ⅱ区为网状膜, Ⅲ区为连续膜.XRD结果表明, 在Ⅲ区出现衍射峰, 且随膜厚的增加, 衍射峰强度增强, 薄膜结晶性能变好.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随膜厚的增加比较复杂, 在Ⅰ、Ⅲ区是膜厚的增函数, 而Ⅱ区减函数.在岛状膜阶段, 薄膜的电阻太大, 无法测量到薄膜的电阻;在网状膜阶段, 薄膜的电阻随膜厚的增加快速下降;而在连续膜阶段, 薄膜的电阻随膜厚增加缓慢减小.计算波长在700 nm处的薄膜光学吸收系数发现, 薄膜的吸收与薄膜的表面粗糙度、表面光学散射密切相关, 光学吸收随膜厚的增加是先增后减, 然后再增加, 与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变化相一致.













